【我們為何在此】

聲明 - Pronouncement

  我的同學R君在某一次作文課之後深受挫折,說他沒有辦法清楚的把自己想表達的論點寫成一篇文章。因此,就由我來幫他把這一天我們兩人的對話整理出來。然而,我對自己的表達能力也沒有十足把握,或許我會失敗,而這位啟發整串討論的R君向我承諾,他會在那種情況下把不足的部分補完。

  R君並非只對自己的作文能力喪失信心。在外文系,他懷疑自己為什麼要學德文、為什麼要讀西洋文學經典、為什麼要學習語言學。他看不出學習這些東西能夠達成什麼效果。這並非是「或許它們會在你意想不到的時候發揮功效」之類藉口就能打發的問題,因為如果基於相同的理由,似乎一個人非得學遍天下知識不可,而那是個奢侈的理想。這樣的懷疑並不僅他有,我也聽過許多外文系的學生提到過。我給他的建議是「為自己找個動機吧」,然而那並不容易,否則人人都可以去鑽研自己毫無興趣的事物了。

  這一天還有很多事情讓R君心煩意亂,顯然校園內腳踏車的亂象也是其中之一,他差一點就被撞著了,而在他旁邊的我也是。就如同他不懂學外文有什麼意義,他也不懂那些操縱技術差勁的人騎腳踏車騎到撞到別人有什麼意義——那似乎比學外文更糟,因為不但沒有益處,還會招致危險。

  他雖然心煩意亂,但還是很委婉的說了這樣的話,而一般人應該會說:「不會騎車就不要上街來丟人現眼!」對一般人而言這顯然只是氣話,因為如果技術不足就不能騎車,那麼從一開始就沒有人能把腳踏車的技術練到純熟。但是在R君看來這成了個巨大的問題:既然騎車會造成損害的話,那麼為什麼不用別的交通工具?如果別的交通工具也會因技術不足而造成損害,那為什麼不要乾脆不動?一退再退的結果,如果人會死,為什麼一開始要出生?

  R君的問題當中隱含的意義就是,他要為行為尋找動機。而我來寫這篇文章了,因此即使我不認為一切行為都有動機,我還是得設法猜想一切的動機。

  高中的時候,公民老師在經濟學的理論當中提到:「人做什麼都是為了爽。」言下之意,人的行為,百分之百是為了滿足自己。我們追求理想是為了滿足自己;我們幫助別人是為了讓自己快樂;我們辛苦工作是為了將來的幸福。這裡的「為了」,全都是行為人自己一廂情願的想法,當中自然有許多是會成真的,也會有一些落空了。舉例來說吧:我在外文系學習,是為了得到我要的知識,而我也得到了我想要的知識,那麼我就得到滿足了;今天差點撞到R君的腳踏車騎士從馬路中央硬生生大轉彎,是為了給自己節省時間,結果她卻差點撞到人,搞得自己心情大壞,那麼她原本期待的滿足就被受到的損害抵銷了,甚至損害還比滿足多一些。無論追求滿足的最後成功或是失敗,至少在行為開始時目標都是滿足。(不單是人,相同的理論也可以套用在所有生物身上。甚至,在其他生物身上更能觀察到這種邏輯。以人的壽命而言,其所考慮到的時間範圍比其他生物廣得多,因此偶爾也會碰到某些一時之間完全看不出理由的行為,至於大多數的生物則可以在短期之內觀察出每項行為的結果,進而認定那就是牠們的動機。)

  然而行為還分為主動與被動,而被動的狀況下則往往無法追求到純粹正值的滿足。如果被逼得怎樣都無法滿足,則得兩害相權取其輕,找出滿足度比較高的行動。假使有個人拿槍指著你的頭要你給他一百萬,顯然不管你給他一百萬或者他打爆你的頭,你都不會得到任何滿足,但對大部分人而言,比起頭被打爆,交出一百萬的損害要小得多了,進而滿足感也比較高。以R君的立場而言,如果他現在放棄念外文系,他就必須徹底重新決定自己的方向與生活內容,後果實在太複雜了,絕對是個划不來的選擇,因此他還是會繼續念外文系。

  回到剛剛那個大問題。我們為什麼會出生?以生物學的角度就很明朗了:生殖是生物本能之一,因此生出下一代也是為了滿足生物的其中一項基本需求,我們不出生的話,我們的上一代就會受到絕種的損害,而我們自己純屬被動。

  有人或許會很悲觀的心想「既然如此,我就把自己從這世界上消除,違逆自己出生的事實,藉以獲得真正的主動」然後跑去自殺,不過我絕對反對任何人這麼做,因為這項行為造成的損害永遠比滿足還多,我相信我不需要舉例證明,而且我也不想舉例,因為光是想像出一個例子就會把我的心情搞壞了,這是莫大的損害。當然我也不相信有人會真的想「既然如此,我就把整個世界毀滅掉」什麼的,雖然我在自己的故事裡就設計了個這麼思考的瘋子。

  我們被動的來到這個世界。如果不想毀滅這個世界,也不想毀滅自己(不想的理由當然是因為會失去滿足),就只好遷就於滿足與損害並存的生活。這三者都不能達到我們理想中的滿足,但相較之下,我們之中的絕大多數都選擇繼續活下去,這是你我眼前的事實。寫這篇文章的同一天早上,我在自己的個人討論版上寫了個五.七.五俳句格式的句子:「擁抱著一份與生俱來的缺憾在假想完美」,或許我們都是這個樣子吧,誕生的本身就是種不滿足,但我們仍然在生命的框架中進行許多小小的權宜選擇與追求滿足。(這句子原本是我在為自己寫的歌編曲時的感想——我老是得假設好錄進人聲以後的成品,然後在編曲的時候給人聲預留一個空位。這實在很麻煩,麻煩到讓我想在這篇全然無關的文章裡抱怨。)

  與這份與生俱來的缺憾共存,是每個人都需要學習的。我們會看不慣這世界上的種種,當中有一些是我們能夠改變的,有一些是一輩子也不能改變的。我們所憑藉的是力量——廣義的力量。有些力量屬於自己:學習與自省累積而成的智慧;修習而得的技術;天生或後天鍛鍊的體能。有些則屬於別人:法律與公權力;普世價值所創造的民意;或許我會說運氣也不是自己的力量,而是這世界給我們的。擁有哪些力量,就用哪些力量來適應或改變世界,彌補自己的缺憾。有騎腳踏車的技術就靠技術來避免車禍;沒有技術的人就嚴格遵守交通規則來避免車禍,這是再明顯不過的道理吧。